立春躲春,端午也要躲午!端午这几大辟邪辟恶风俗你不可不知
2024-06-08 20:00:35 来源:紫微黄历网
粽飘香,艾叶芳,赛龙舟,喝雄黄,端午请把幸福尝。
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它来了!
你知道端午节为何叫“端午”吗?
古人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都是通过天干地支来统计,纪月按“十二地支”的顺序推算,但第一个月并不是“子月”,而是从“寅”开始的“寅月”,如此推算,第五个月刚好是“午月”,而第五日又是“午日”,午月午日称为“重午”。古人又将五月的前几日分别用“端”来称呼,如五月初一为端一、初二为端二、到初五则为“端午”。
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这一天不仅是太阳处于我国天空中最正中的位置,尤其在午时,更是达到了最高点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,也处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爻:“飞龙在天”。此为易经中最吉利的爻辞,为了祈求吉祥,所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在中国的许多民俗节日中,咱们都是说节日快乐,而端午节却要说“端午安康”。你知道这是为何吗?
这是因为在古代,端午就是夏季的开端,阴阳交换,高温潮湿,毒虫出没,细菌滋生,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,而古时医疗水平又落后,因此疾病多发,易受到邪气干扰,古人便视五月为恶月。而端午节这天又是热毒最盛之时,便为恶月恶日。
在这么一个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的特殊时期,古人们为了更安全更健康的活下去,也就诞生了不少辟邪辟毒驱瘟的习俗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一、 端午躲“午”
躲端午躲端午,简称“躲午”,亦称“躲端五”,地方民俗,是旧时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的端午节习俗。古时北方俗以五月、五月五日为恶月、恶日,诸事多需避忌,尤其需禁房事。
因为端午为九毒首日,而九毒日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,夫妻同房有伤精气神,同房会中邪毒伤身体(所谓九毒日,就是农历五月初五、初六、初七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以及二十五、二十六、二十七共九天),接女会娘家,是最好的避灾方法。而不满周岁的婴儿也要在这一天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。
二、五色丝线续命避瘟
《风俗通义》有记:“五月五日,赐五色续命丝,俗说以益人命。”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以五彩丝系臂,名日辟兵,令人不病瘟。”
五行的颜色分别为“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”,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将这五个颜色视为吉祥色。在端午这一天,人们将五色丝线搓成彩绳,系在孩子的手腕或颈脖上,到七巧节的这天剪下同金楮焚烧。预示着将晦气、邪祟带走,能够迎来一年的好运。
三、小孩佩香囊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玲珑可爱。
四、门口悬挂艾叶菖蒲
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。艾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;菖蒲则有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作用。端午节这天,家家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,或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,妇人小孩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五、沐兰汤,“洗百病”
端午日洗浴兰汤是《大戴礼》记载的古俗。五月五日,也谓之浴兰节。将菊科的佩兰,煎蒲,艾等香草煎水沐浴。不论男女老幼,全家都洗,可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
六、饮雄黄酒,并以酒喷洒辟邪
端午节人们除了饮雄黄酒外,还将酒蘸洒墙壁、角落、门窗、床下等,或涂于小儿耳鼻、肚脐,以驱毒虫,求小儿平安。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“王”字,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。一借雄黄祛毒;二借兽中之王的老虎以镇邪。
七、点驱灾除秽祈福灯
在这个恶月恶日点上一盏祈福灯,可祈求赶走秽气霉运,驱邪避灾,否极泰来,诸事顺利。
八、五毒图以防五毒之害
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(即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没之时,需用各种方法以防五毒之害。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并用针刺之,或在衣饰上绣制五毒,在饼上缀五毒图案,均含驱除之意。有的还用纸剪出五毒形状贴于葫芦之上,并挂贴在门上,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,称为“倒灾葫芦”。
九、打午时水
在端午这一天的午时从井里打上的水,我们称为午时水,因在重午日的午时,故有“极阳水”之称。这时的阳气最盛,所以驱邪效果最佳。古有谚语:“午时水饮一嘴,较好补药吃三年”,便是说午时水有奇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