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?

2023-06-07 16:42:22 来源:网络整理

分享到:

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,屈原投汨罗江自尽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却没有捞到,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,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。

 

 

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,众所周知过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。相传楚国诗人屈原对楚国灭亡无力回天,由于亡国之痛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殒身,这就为端午节渲染了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。

 

屈原死后楚国的民众非常痛苦,为了避免河中的鱼虾损伤到屈原的尸体,附近的渔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来自己家准备的饭团,以及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,希望通过这些食物喂饱河里的鱼虾,这样就不会损伤屈原的躯体。

 

也有的人会把随身携带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,既能够吸引鱼虾又能够起到一定的驱邪作用,避免水中动物蚕食屈原尸体。

 

从此以后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,楚国人在每年屈原投江这一天就会自觉的,将竹筒里装满米和其他食品用来祭奠屈原,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亡国的悲伤之情。

 

后来这些竹筒米经过进一步的简化和改进,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粽子。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就有吃粽子的习俗了。

 

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,也是有阖家团圆的意思,毕竟现在的端午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,每到端午节各地的游民便会回家与家人团聚。

 

粽子由来久远,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。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,实际上,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“寒食节”(清明前一天)吃粽子,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。至今,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。

 

到了晋代,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。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,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,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明清两代,粽子成了吉祥食品;据说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,在赴考场前,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“笔粽”,样子细长很像毛笔,谐音“必中”,为的是讨个口彩。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,粽形成了南北风味,从口味上分,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。端午食粽的风俗,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。

 

若还想了解更多节日相关知识,传统节日查看吧!

相关文章
免责声明:文章与图片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。 客服微信:huanglikefu